您的位置:首页 > 篮球资讯

什么胰岛素效果最好(中国胰岛素临床应用一百年:迭代产品升级,糖尿病治疗率仍低

  • 2023-04-30|
  • 作者:|
  • 来源:极速直播

今年是胰岛素在中国临床应用100周年。 4月11日,在“共建人类健康共同体暨胰岛素临床应用百年纪念”座谈会上,糖尿病患者张女士介绍了自己的情况:国家集中采购后,她每天的胰岛素价格产品 Humalog 大大减少。 原价60-70元,现在只要23元左右。 以每月两颗药丸的消耗计算,一年的用药费用基本不到600元。

张女士表示,惠及糖尿病患者的国家集采指的是2021年第六批国家集采药品,这也是生物药首次国家集采。 胰岛素作为药品需求量大、生产工艺成熟的生物药,入选首批国家生物药集中采购。 本批藏品共涵盖临床常用的二代、三代胰岛素仿制品种共16个。 入选的42款胰岛素产品平均降价48%,其中近一半为三代胰岛素产品。

三代胰岛素的控糖效果和副作用均优于二代胰岛素,但国内市场仍处于三代胰岛素产品替代二代胰岛素产品的过程中。 价格一度是二代临床使用占比较高的原因之一。 对于三代胰岛素的推广使用,在研讨会上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季立农表示:“过去(集中采购前),有一个价格(因素)抑制使用,但现在基本没有了。”

尽管不断努力,糖尿病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挑战之一。 季立农还在现场呼吁,在胰岛素在中国临床应用一百年之际,积极推进胰岛素临床升级,加强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。

4月11日,“共建人类健康共同体,纪念胰岛素临床应用百年”研讨会召开。南都记者赵林轩摄

中国胰岛素临床应用100周年,历经三代产品更替

“应该说,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药物。”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李玉秀在会上说。

回顾历史,一百多年前,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方法就是饥饿疗法。 据《突破——胰岛素的发现创造的医学奇迹》一书所述,饥饿疗法是一种对患者极度节食的疗法,通常最多可以让患者存活数月。 但患者通常“形容憔悴凄惨”,很多患者最后并没有病死,而是饿死了。

1921年,人​​类首次从动物体内成功发现并提取了活性胰岛素。 次年,胰岛素首次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并获得成功。 1923年,北京协和医院开具了我国第一张胰岛素胰岛素处方,标志着我国首次将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。

100年前患者使用胰岛素的病历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

季立农介绍,对于I型糖尿病患者,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,减少并发症。 对于II型糖尿病患者,除了血糖控制外,大部分还有其他需求,如控制体重、控制血脂、血压等。 因此什么胰岛素效果最好,除胰岛素外,还需要研发更多创新药物,同时实现多靶点调控。

第一代动物胰岛素是从猪、牛等动物的胰腺中分离纯化而来。 人体注射后可能会出现免疫反应,降低胰岛素的作用,少数人还会出现过敏反应。 第一代动物胰岛素控制血糖作用有限。

60多年后,第二代胰岛素诞生。 据中科院官网文章介绍,1978年什么胰岛素效果最好,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技术药物——人胰岛素诞生。 作为第二代胰岛素产品,重组人胰岛素的结构与人胰岛素完全相同,注射后全身免疫反应和局部过敏反应的概率大大降低,降糖效果显着提高。 按照起效时间分类,第二代重组人胰岛素主要分为短效、中效、长效和预混胰岛素四类。

在 20 世纪 90 年代,科学家发明了胰岛素类似物。 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第三代胰岛素。 通过修饰胰岛素的结构或改变其理化性质,使其更符合生理需要。 按照起效时间分类,第三代胰岛素主要分为超短效、长效和预混胰岛素三类。
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季立农在研讨会上发表讲话。南都记者赵林轩摄

季立农在会上介绍,与二代重组人胰岛素相比,在同等血糖控制水平下,使用三代胰岛素类似物降低低血糖风险。 后者是更安全的胰岛素。

但相对较高的价格一度阻碍了三代胰岛素在中国的广泛应用。

作为首批国家集中采购的生物药,胰岛素产品均价下调48%

2021年第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为第一批生物药集中采购,胰岛素成为国家组织的第一批生物药集中采购。

药品集中采购主要针对纳入医保目录、临床必需、用量大、价格高的药品。 与化学药相比,生物药之间的临床替代不明确,缺乏一致性评价。 此外,生物药生产工艺复杂,产能有限,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产能。 多方面因素导致前五批国家集中采购未涉及生物药。

在胰岛素发现和成功提取100周年之际,2021年,国家将首次进行生物药集中采购。 此次征集共涵盖临床常用的二代、三代胰岛素16个通用名,入选胰岛素产品均价下调48%。 其中,礼来生产的第三代胰岛素(鱼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)降幅最大,降幅接近74%。

据新华社报道,全国医疗机构首年采购需求约2.1亿元。 按集中采购前价格计算,涉及采购金额约170亿元。 集中采购后,预计每年可节约90亿元。

南都记者梳理发现,在此次入选的42款产品中,近半数为三代胰岛素产品,价格降幅明显。 季立农在南都告诉记者:“过去(集采前)有价格(因素)打压(三代胰岛素)使用,现在基本没有了。”

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李玉秀在研讨会上发表讲话。南都记者赵林轩摄

研讨会上,李玉秀指出,随着近年来胰岛素带量采购的深入实施,药品价格大幅下降,患者负担明显减轻。 此次集中采购进一步缩小了三代胰岛素与二代胰岛素的价格区间,促进了临床应用的升级和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高。

国内糖尿病治疗和控制率低,糖尿病患者年轻化

近年来,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,患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。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(IDF)2021年公布的数据,我国20-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将从2011年的9000万增加到2021年的1.4亿,增幅达56%。 到 2030 年,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 1.64 亿。

不仅如此,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年轻化趋势。 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,我国18至2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%,30至39岁人群中已达6.3%。

然而,我国糖尿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。 美国医学会杂志2021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,2018年我国成年人对糖尿病的知晓率为36.7%,仅有32.9%的患者接受了规范化治疗。 其中,只有一半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。

遗憾的是,报告发现这些数字与2013年并无显着差异。

糖尿病管理仍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难题。 《健康中国2030》规划纲要对糖尿病防控提出明确要求:到2030年,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%及以上。 糖尿病患者达标管理率应达到70%及以上。 糖尿病治疗率、糖尿病控制率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率也应继续提高。

如何实现这些目标? 打破局面的方法是什么?

李玉秀建议,一方面,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,提升基层医生整体水平。 “(胰岛素)价格再低,也没有人会用,也没有人敢用,也达不到好的效果。” 她说,医生不仅要学会“按方开药”,还要有因病治病的能力,所以胰岛素用量调整因人而异。

另一方面,要加强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。 李玉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,长期随访的患者依从性更高,血糖管理也更好。 通过糖尿病知识教育,让更多患者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血糖水平,长期稳定地配合医生。

礼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戴维·瑞克斯提出,科技是解决疾病最有力的武器。 回顾历史,他认为,一百多年前胰岛素的大规模应用开启了医学界与制药业的合作,使糖尿病从致命疾病变成了可控的慢性病。 今天,科技仍将是人类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。

此外,遏制糖尿病的发病和复发,离不开健康的生活环境。 季立农团队研究发现,40岁前确诊糖尿病的患者,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高于年龄较大时确诊的糖尿病患者。

季立农认为,生活方式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。 因此,他在会上再次呼吁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,防止糖尿病“返老还童”。

撰文:北京南都记者赵林轩

回顶部